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南阳 > 正文
全球微动态丨南召县柞蚕产业实现经济生态效益“双丰收”
2022-07-24 10:20:18 来源: 大河网
关注河南热线

入夏以来,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群众尚兴山忙碌地在山坡上收获柞蚕茧,1000斤蚕茧陆续采摘下坡,分批卖给临近的南召县裕达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

(资料图)

今年春季,尚兴山放养6斤柞蚕籽,六月份柞蚕相继结茧,按照当前市场行情,一斤蚕茧35元,这一季他家收入35000元。

“我这一家全靠养蚕维持生计,这几年来一直养蚕,从最初的2斤蚕籽到今年的6斤蚕籽,这几年依靠养蚕收入近10万元。”提起养殖柞蚕,尚兴山激动地说。

早些年,尚兴山患有高血压,之后出现脑梗塞,无法外出务工,妻子听力残疾,耳朵失聪,三个子女分别在读大学、高中和小学,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这几年,南召县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,如“及时雨”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。南召县裕达蚕业农民合作社动员他入社成为会员,免费给他提供优质蚕籽,提供技术指导,提供伐坡机械,提供驱鸟液、灭虫药,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,让他消除后顾之忧,养蚕积极性高涨,顺利实现脱贫致富。

“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,采取政策倾斜推动,新型经营主体带动,示范基地促动,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,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,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行政村有262个,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,放养农户1680户,蚕农户均年收入20000元。”南召县蚕菌中心主任李德强谈起柞蚕养殖如数家珍。

南召县是“中国柞蚕之乡”,柞蚕养殖历史悠久,兴于汉,宏于明,盛于清,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,民众以“养蚕为业,植柞为本”,素有“一筐蚕,十亩田,种地吃饭,养蚕花钱”的谚语。

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“老蚕倌”王永山算了一笔账:“蚕宝宝可是我家致富的宝贝儿。柞蚕放养清明节上山,端午节下山,放养时间不足两月。一斤蚕籽成本500元,平常年景收获400斤蚕茧,一斤蚕茧30多元,养一斤柞蚕籽刨除成本净落1万元!”

南召县多山,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,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,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,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,产量占全省60%以上,素有“召半省”美誉。由于柞蚕生产投入小,见效快,效益高,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项目,早些年在群众中流传着“种地吃饭,养蚕花钱”的农谚,养殖柞蚕成为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。

南召柞蚕是放养在山坡、丘陵的柞树上,春蚕吃柞叶,喝露水,结茧在柞树上。依托丰富的柞坡资源优势,南召县把柞蚕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、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,从而激发群众放养柞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柞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柞蚕生产投入小,见效快,效益高,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项目,不占用耕地、不使用农药,属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,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“双丰收”。

为扶持这一传统优势产业,南召县财政部门每年专门拿出资金对柞蚕原种、蚕种繁育以及伐坡技术进行补贴,调动群众养殖的积极性。同时,开展普惠式的柞蚕产业发展保险,蚕农每斤蚕种遇到天灾颗粒无收,最高赔付额达到3000元。由此,南召县诞生了全国第一例柞蚕保单。

南召县小店乡柏林村自古以来有养蚕传统习惯,被确定为全县养蚕专业村和养殖基地后,村里成立了柏林村蚕业合作社,大规模流转蚕坡,集中连片放养。这两年,全村每年制蚕种200多斤,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流返乡养蚕致富,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。(薛小磊 廖涛 王璐 /文图)

责任编辑:hN_2426
    独家